中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部署有何深意?重磅解读

路透社11日引述知情人士信息指出,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本周一揭开序幕,并预计将在本周二结束。会议中,中国的高级官员将讨论中国的经济成长目标,并制定2024年经济刺激政策。

报道指出,由于中国面临诸多经济困境,像是房市不景气、地方政府举债金额居高不下、地缘政治紧张导致外资撤离等等,因此中国高层相当关注要如何施加精准有效的政策刺激经济成长。而中国政府的顾问也告诉路透社,他们建议当局将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在4.5%至5.5%的区间,其中多数学者更建议订立在5%,与今年的目标相同。


北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债务危机和通缩风险是明年两大挑战


北京街头习近平宣传画承诺人民“中国梦”的大饼。(资料照:2018年3月)

由中国党政最高领导人集体出席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星期二(12月12日)在北京闭幕。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旨在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制定政策和规划措施,而北京当局如何应对席卷中国各地的债务危机和通缩风险特别引起外界的关注。

中国官媒新华社在一篇报导中谈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但是也宣称在经过为期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之后,今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新华社的报道没有谈及具体的政策变化,但是列举了一系列的政策目标。这些政策目标与中国政府在新冠疫情的封控措施重创经济之后,一直采取的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的措施相一致。

美联社在报道中指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目前深陷危机。物价连续几个月下滑,意味着中国国内以及全球市场总体需求在下降。中国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飙升到危险的高度,而地方政府的债台高筑也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客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华社承认说。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新华社又说。

不过新华社强调,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新华社引述会议的纪要说。

中国政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举行一次,通常在12月中旬举行,以便为下一年的经济制定政策和规划措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星期曾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讨论2024年的经济工作。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是系统部署明年经济政策和经济工作任务。

美联社指出,中国官媒对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导都强调经济工作要求稳,要先立后破,这表明中国政府对最近几年一些干扰和破坏经济的措施,包括北京此前严厉的防疫封控措施有了高度的关切。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新华社说。

在短短一句话中,连续出现六个“稳”字,可见北京当局对政策跌宕起伏的危害性已经心知肚明。

经济学家指出,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中国政府会毫无预警地对一个大都市突然实施严厉的封控措施,而去年12月又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匆忙全面解除封控措施,这些作法不仅重创经济、扰乱民众的生活,而且让在中国运营的外企无所适从。许多外企正在将企业撤离中国,或将供应链多元化。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今年以来也持续萎缩。

上个星期,国际信评机构穆迪(Moody’s)因为对中国中央政府向地方及国有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的潜在成本表示担忧而将中国的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中国经济疲软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则是最近几个月出现了经济“通缩”的迹象。

中国今年的批发价格或生产者价格同比一直低于去年,6月份跌至负5.4%的地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今年四月以来如果按照年率计算的话,一直徘徊在0%左右或以下。

曾经作为中国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业仍然萎靡不振,而十多家开发商已经出现严重的债务违约或正在卯足了劲让一些烂尾楼完工实现交付。

“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新华社在会议报道中说。


中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释放哪些信号?


据新华社本周二的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为2024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部署。据消息人士透露,多数与会者赞成将明年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

据中国官媒12月12日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领导,中央军委委员,各省市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的最高级别经济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召开,自1994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时间一般在12月,目标是为来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部署。在此次闭门会议召开前,官媒并未提前透露召开日期。

就在上周,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才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以及18家中国企业和8家中国银行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穆迪虽然将香港、澳门政府的信用评级维持"Aa3"不变,但也将对其的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新华社报道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会议提出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会议称要"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会议强调,明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扩大国内需求和对外开放

此外还要"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在提出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同时,会议也称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中国今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外国直接投资季度赤字。以入境旅游为例,据一项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入境人次总计为1,800万人次,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2023年下半年入境游各项景气指标和上半年相比甚至出现明显回落。中国的出口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增长动力,但自去年十月以来,除了今年三月和四月的短暂反弹外,中国的出口一直在大幅下降。11月份进口意外下降也突显了国内消费的疲软。最近的数据还显示,中国11月份加速陷入通货紧缩。

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称,明年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的另一个传统增长引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然而,自2021年底以来,中国庞大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系列现金吃紧的开发商债务违约,面临倒闭的问题。由于债务担忧加剧了买家的不信任,今年以来房价暴跌。此外,房地产业的危机有可能影响其他行业,令当局感到紧张。

为了实现今年5%的增长目标,中国当局10 月份发行了价值 1 万亿元人民币的主权债券,以助力经济复苏。

消息人士:多数与会者赞成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

官媒报道没有透露会议提出的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报道,鉴于官方顾问建议明年经济成长目标设定在4.5%至5.5%的区间,多数与会者赞成设定在5%左右,与今年持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并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重磅解读!中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重点,5个必须坚持、3项统筹、9大重点

证券时报联合报道组:孙璐璐 江聃 贺觉渊 程丹 秦燕玲 张达 郭博昊

据新华社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李强作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认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本次会议提出“5个必须坚持”、“3项统筹”、“9大重点”、“4个抓落实”,内涵丰富。

以下是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的本次会议要点解读。

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意味着在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政策效果,强调不同政策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市场信心不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也可能会受到其他的非经济政策影响。所以这次提到了“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总体思路。这既能提升政策效果,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在加强政策创新方面,曾刚对记者表示,以推动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水平为例,一方面需要通过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物价预期。曾刚认为,这需要很多创新的政策工具。不光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变化要更加针对当下的堵点,也需要与其他政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

会议还指出,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财政加力更重质效 改革与化债值得期待

在去年“加力提效”的基础上,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进一步要求:政策加力但需“适度”,不仅增效更要“提质”。整体来看,2024年的财政政策力度将保持更加积极的态势,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效率效果,确保财政更可持续。

在明年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下,财政大幅加力必要性较低。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对记者表示,“适度加力”意味着接下来财政政策的扩张可能偏谨慎。2024年财政可能在年初维持3%的赤字率目标。但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年中仍可通过上调赤字或“准财政”发力。

“‘提质增效’是由当前财政形势紧平衡决定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这要求收入端的减税降费要从追求数量规模型转向效率效果型;支出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新的一年里,财政系统不仅要继续做好稳增长与“三保”等工作,还将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指出,当前我国的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具体而言,税制基本稳定,具体税种改革尚待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推进最快,基本框架已经确立;政府间财政关系明确了坚持分税制的改革方向,但具体制度还需优化;与财政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已经确立,重在实施。

此外,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是明年一项重任。在今年地方政府已大力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后,金融系统进一步参与协助化债值得期待。

通胀水平或成为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会议提出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是新说法。不同于以往多次提及的“保持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本次会议新增了要与“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当前我国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的背景下,这或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将推动通胀水平适度回升。

至于何为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国际主要央行均将通胀的中长期目标设定在2%左右,相比之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同比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中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认为,物价走势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物价不断走低,这为我国实施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叠加美联储或将结束加息周期,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内外约束进一步减少。未来,是否进一步宽松或者降准降息主要还是取决于在“经济发展、风险防范”等多重发展目标的权衡选择。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会议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胀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2023年以来,物价持续低位运行,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预计2024年信用扩张“量稳速降、节奏平稳”,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在23-24万亿元左右。此外,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预计明年货币社融增速向名义GDP增速靠拢,M2增速或有所回落,M2与社融增速“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

“为使政策效果更为‘有效’,下一步也将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盘活被低效、无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实现信贷结构‘有增有减’、融资结构‘有升有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温彬称。

支持科技创新 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具体来看,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秦培景表示,科技创新在经济工作会议中被重点提及,结合今年高层对科技工作的调研和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或达到历史新高度。

具体目标来看,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来看,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领域仍需新型举国体制进行科研攻关,重点关注资金支持、人才建设、项目主体和研发环境四方面。

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突出特征,对于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具有天然优势。今年以来,以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为标志,证监会加大了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

截至12月12日,年内约有300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3431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拿下超七成募资份额,双创板块“主阵地”创新活力奔涌,信息技术、材料、医疗保健等行业募资额排名居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定位。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系统工程,初步形成了“1+N+X”的政策框架。其中一个“N”正在制定当中,即资本市场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该方案重点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优先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战略性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秦培景表示,基于科技创新在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中的作用,预计支持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将持续加力。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去年底以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诸多宏观政策制定出台的重要切入点。与此前宏观政策分别从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不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对此,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投资既是当下的需求又是未来的供给,当前物价同比增速为负指向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当期为了扩大需求过度提升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未来的供需格局。因此,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的是二者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更加强调二者的均衡。

具体到投资领域来看,会议明确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同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11月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就是要坚持初衷、回归本源,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日前指出,新机制明确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将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推动民间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促进民企发展壮大

纵观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同样是重要着力点。

本次会议继续强调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更进一步地,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日前公开表示,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形成世界一流产业。在此过程中,要严格保护私有产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企业界,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信心。

金融严监管升级 持续聚焦防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紧抓改革,持续聚焦防风险,本次会议再提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包括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

在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此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近日表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结合不同机构所处的发展状态,分类施策。其中,对于大多数处于正常经营状态、风险相对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政策的着力点是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其竞争力。对于产生一定风险苗头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早期干预与处置,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对于发生严重金融风险的,要在明确风险处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引导部分高风险机构有序退出市场。

中国银行研究院最新研报认为,展望2024年,金融监管将全面加强,进一步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是明年重要任务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房地产的表述放在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部分,并且着墨较多,显示了党中央对房地产领域风险的高度重视和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决心。

会议强调,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2024年重要目标,企业资金支持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地见效。

陈文静指出,当前,房地产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企债务化解、项目保交付等方面,预计2024年企业端资金支持政策有望继续细化落实,“三个不低于”若能实质性落地将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另外,化解房企风险仍需要推动企业恢复自身造血,市场销售实质性修复是改善企业资金面的关键,而销售市场好转仍需要需求端政策继续托底发力,预计2024年一线城市将继续优化限购政策,核心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购,更多低能级城市或通过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促进购房需求释放。

会议还提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三大工程”既是新模式的抓手,也是房地产稳中求进的着力点。其中的城中村改造解决的是新市民、年轻人、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主要是低成本的、职住平衡的配租型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解决的是户籍无房户、人才群体、工薪阶层的配售型保障需求,解决商品房需求断层的问题;“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解决的是新时期对于居住生活安全的配套设施诉求。新时期住建系统的“三大工程”都是在供给侧改革做文章以匹配需求,并与扩大房地产内需结合。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对此,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房地产行业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城市化尚未完成,还存在巨大的城市住房需求和基建需求。未来十到二十年若要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每年新增的住房需求可能也在500万套以上。另外,中国目前每年毕业大学生1000万左右,这些未来的白领阶层也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新的住房需求。在现有的城市户籍人口中,也还有较大的改善型住房需求。

国盛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金晶认为,在我国城镇化放缓、出生率下降且老龄化率上升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已经迈过历史大周期的顶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或成为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重要意涵之一。

对外开放步履不停 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堵点

会议中还强调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今年以来,我国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供助力,有效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着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贸易强国建设不断加快。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货物贸易优化升级,积极扩大进口,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推动服务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

金融对外开放脚步加速。随着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外资来华展业的诸多限制被取消。

以首家外资全资券商渣打证券为例,12月11日,该券商已经获得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我国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工作指明了方向。可以预期,我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满足清洁能源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未来一个阶段仍将保持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加快构建富有韧性、坚强可靠的能源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能源行业规模大、链条长、覆盖面广、带动效应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清洁能源投资完成额1926亿元,同比增长26.63%,环比增长9.37%。清洁能源建设投资增量对全国GDP增量的贡献指标同比和环比均保持上涨。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焰章认为,大力推进水电、抽水蓄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既可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带来的清洁能源消费需求,又可有效拓展国内投资空间,带动规划建设、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发展,并对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拉动作用显著,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贡献突出。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夯实社会稳定“压舱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稳就业工作,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但当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会议强调,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晓萍认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服务业加快恢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55.1%,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数字经济创造新岗位和新行业,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面向未来,相关各方应从提高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认识、提升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人才职业化的素质和能力、完善平台就业社会保障、加强人力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等五个方面发力,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新就业联动发展。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也指出,新型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各方应探索引导新型灵活就业朝着长期、稳定、规范化方向发展。


16位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磅部署有何深意?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有哪些新提法?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有哪些?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16位专家进行解读。

“稳中求进”有何不同?

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房地产市场如何平稳健康发展?

怎样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着力扩大内需有何新招?

发展与安全如何平衡?




推荐阅读